2013 – 韓國會議 – ICSW第十八屆台日韓三國會議 & ICSW東北亞地區研討會
本會於2013年6月21-23日參與在韓國首爾舉行之第18屆日本-韓國-台灣非政府社會 福利組織研討會(三國會議) & ICSW東北亞地區研討會。台灣代表團成員包括:薛承泰顧問、俞馮彤芳理事、翁毓秀秘書長、蕭文高副秘書長、內政部兒童局陳坤皇主任秘書、廖彥璋科員、弘光科大老福系陳伶珠教授,以及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暨 8 位同仁等,共計15位。主辦單位由韓國社會福祉協議會文太俊名譽會長與車興奉會長等28位參加,日本則由全國社會福祉協議會名譽會長長尾立子及副會長高岡國士等 22位與會。
三國會議之會議主題為「活躍老化與社會參與-低出生率與高齡化社會之社會福 利」(Active Aging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Social Welfare in Low Birthrate and Aging Society),本代表團由薛承泰顧問進行「臺灣人口老化:近期政策與挑戰」之專題 報告。ICSW東北亞地區研討會之會議主題為「東北亞地區之長期照顧服務」(Long Term Care Service in ICSW NEA Region),由弘光科大老福系陳伶珠教授報告「建構 長期照顧專業人才培育機構-現況與未來」、老五老基金會游麗裡執行長報告「臺灣照 顧管理實務運作」。
本次代表團成員所參與之國際研討會在6月23日由主辦韓國安排之昌德宮(Changdeokgung)文化參訪後結束。下屆三國會議將由日本主辦,ICSW東北亞地區研討會之主辦單位則預計為香港或日本,屆時本會仍將力邀國內學術及實務界代表與會,藉以擴展國際學術及實務合作之交流機會。
2012 – 台灣會議 – ICSW第十七屆台日韓三國會議 – 報告書
本會於2012年12月12日至14日於君悅飯店舉行一年一度第17屆臺日韓三國會議,本屆研討會主題為「經濟風險下的社會福利創新對策」,除代表日本15位、韓國12位外賓來台共襄盛舉外,臺灣也有35位學者同仁出席會議。感謝各方代表與單位鼎力協助,以完成本屆會議:
1.指導單位: 內政部、外交部
2.贊助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救助總會、財團法人馬岐山基金會
3.協辦單位: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臺灣高齡服務管理協會。
2009 – 台灣會議 – ICSW三國及東北亞區域會議 – 報告書
國際社會福利協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ocial Welfare, 簡稱 ICSW) 成立於 1928 年,為一獨立性、非政府、非政治、非宗教、非營利之永久性國際團體,且為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教科文組織、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局、歐洲理事會、泛美聯盟及地區性政府組級間之諮詢單位。在國際事務上影響深遠。該會自 1948 年迄今每兩年在世界不同國家之都市舉行世界性會議,探討社會福利之新觀念、新目標與新的執行方法。我國於 1968 年在芬蘭赫爾辛基第十四屆大會時正式申請加入國際社會福利協會,1969 年 8 月經總會正式批准為會員國。1986 年內政部正式立案為人民團體。
國際社會福利協會區域劃分為十區,包括歐洲、北美洲、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南美洲、北非暨中東、中西非、東南非、東北亞、中南亞、及東南亞暨太平洋區等十個區域,台灣隸屬東北亞區域會員國之一,東北亞區域會員國包括臺灣、日本、韓國及香港等 4 國。由於亞太地區的會員國包含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貧國和富國,也有福利發展中國家和福利已發展國家,在多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化現象,因此對社會福利、社會開發的瞭解和理念也出現很大的分歧,無法進行有效的討論。為了克服這些負面現象,ICSW 的國際總部和亞太區域幾個共同關心此現象的國家,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基層集團。且以韓國、日本、台灣、香港等東北亞地區的會員國做為基礎成員組織起來,透過每年定期會議舉辦凝結的共識及交換的意見。
2007 – 韓國會議 – ICSW 東北亞區域會議 – 報告書
亞太地區的會員國有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貧國和富國,也有福利發展中國家和福利已發展國家,在多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化現象,因刺對社會福利、社會開發的瞭解和理念也出現很大的分歧,無法進行有效的討論。
為了克服這些負面現象,ICSW的國際總部和亞太區域幾個共同關心此現象的國家,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基層集團。且以韓國、日本、台灣、香港等東北亞地區的會員國做為基礎成員組織起來,而三會議當中所凝結的共識及交換的意見。與亞太地區機構的發展過程有一定的關係。
在ICSW結構的重整與更新過程中,調整出九個區。在此過程中,亞太地區分為東北亞地區(North East Asia Region)、中亞地區(Central Asia Region)、南亞地區(South Asia Region)和東南亞地區(South East Asia Region)等。在重組過程中,東北亞區域的部分會員國(日本、韓國)反對亞太地區的分割,願意與歐洲地區一起成為一個區域,但多數的會員國主張脫離出來,因此東北亞區域正式開始運作。
2006 – 台灣會議 – 第十一屆日韓台民間社會福利組織高峰論壇 – 報告書
韓國最近的老年人問題並不是老年人自己本身或是家庭單方面就能夠解決的,像這樣的想法引起社會的關注,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也開始逐漸浮現。 老年人問題不斷地成為社會問題,卻一直無法提出解決的對策,到現在為止對於老年人問題,國家所採取的對應政策,只不過是消極地補充一部份的家庭作用。 即使是已開發國家,也很難找到高齡化速度比韓國快的國家,韓國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若持續以這樣的速度前進的話,推測12年後的2018年,將成為老年人人口高達14%以上的超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特別是以保健福祉部所提供的聯合國『世界人口推測』資料中的高齡化指數趨勢為基礎,到了2050年老年人口所佔的比率將高達37。6%,排名世界第一,因此韓國的老年人問題已經達到被認為是社會災難的程度,全體國民也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認為一切由政府方面必須迅速地擬出對應策略的必要性。
不只如此,韓國的高齡化問題與低出生率問題密切相關,再加上急速的都市化,產業化的現象,以及核心家庭化與女性就業增加,導致老年人的家庭扶養力呈現削弱的現象,比起已開發國家的情況更為嚴重。 因此,韓國政府2002年度的國務總理室主管,從一切由政府方面組成『老年人保健福祉對策委員會』,準備擬定高齡社會的『老年人保健․福祉綜合對策』,並制定了『低出生率與高齡社會基本法』,大統領以委員長身份成立『低出生率與高齡社會委員會』,並在保健福祉部底下,新設『低出生率與高齡社會政策本部』。 並預計從2008年開始採用『老年人侍奉保障制度』,開始實施模範事業。 『老年人侍奉保障法案』會經過政府立法,國會會提出,等待審查通過決議等正式立法過程。
如果說20世紀是年輕人的世代,那麼21世紀將是銀髮(Silver)族的世紀。
2004 – 韓國會議 – 第九屆台日韓民間社會福利組織會議 – 報告書
上門福利服務(即台灣之在宅服務或居家照顧)在日本主要形式包括短期入所服務(類似台灣的喘息服務)、通勤通所服務(即日託或日間照顧)及上門服務。服務的對象包括高齡者、殘疾之人(身心障礙人士)、兒童。其他還有出借福利器具、改造住宅服務和信息提供、商談服務等。在報告中一一陳述。
同時報告者並分享了日本社會福利法人光明會的地區支援活動。光明會50年前在岡山縣倉敷市開始設立,是從育兒支援、殘疾兒支援開始的,目前已有保育園、育兒支援中心、兒童白天服務、智力殘疾兒的通園設施、智力殘疾人的通所更新設施、地區生活支援中心(殘疾人白天服務、上門護理)、綜合生活支援中心(兒童白天服務、家庭保母服務)等。
至於日本上門福利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則有三大重點:(1)形成地區福利相關連的諸機關及保健、醫療、教育等其他相關機構團體間的網絡,互相溝通合作。(2)在推進福利地方分權化的過程中,縮小各個市町村之間在配備、申請手續和費用負擔等的差距,促進民眾的使用狀況。(3) 各個市町村之高齡者、兒童、殘疾人等之整體地區福利規劃與策劃之很有必要的。
2003 – 台灣會議 – 第八屆日本、韓國、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會議 – 報告書
本(第七)屆會議輪由日本主辦,會議形式則作了更制度化的調整,將出席者之層級提高為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主管人員,並將人數擴大為每個國家十人,轉型為台日韓民間社會福利組織主管人員之交流計畫(Exchange Program)。而在各國的對口單位方面,也首次由本會擔任台灣之聯絡窗口,使得本會議之主辦單位全為國際社會福利協會(ICSW)在台日韓三地之分會,有助增進會議之持續及穩定性。
2002 – 日本會議 – 第七屆台日韓民間社會福利組織會議 – 報告書
同處東北亞地區的台灣、日本、韓國由於社會經濟背景相近,其面臨的社會問題及所發展的社會福利也多有相似之處,因此為增進彼此友誼及促進區域發展,日本全國社會福利協會於一九九六年首先邀集台灣與韓國民間社會福利組織代表,共同研商社會福利議題與經驗,並決定建立一個定期的交流機制,每年輪流在此三地召開會議及實地觀摩,主要目的在於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增進彼此的情誼、進而發展區域內國際合作之可能性。截至去(二○○一)年本會議已召開六次。
本(第七)屆會議輪由日本主辦,會議形式則作了更制度化的調整,將出席者之層級提高為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主管人員,並將人數擴大為每個國家十人,轉型為台日韓民間社會福利組織主管人員之交流計畫(Exchange Program)。而在各國的對口單位方面,也首次由本會擔任台灣之聯絡窗口,使得本會議之主辦單位全為國際社會福利協會(ICSW)在台日韓三地之分會,有助增進會議之持續及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