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首頁 / Articles posted by TAIWAN ICSW (Page 18)
2007-01-05
世界各國許多的學者與決策者都感嘆:民眾越來越冷默、越來越不關心公共事務、越來越少人參與志願服務、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這是真實抑或是想像呢?今天,我們來探討社會資本,是不是也感受到台灣社會世風日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越來越淡薄呢?
社會資本不僅是理論概念,也具有政策的意涵。社會資本與財力資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個人可以擁有財力資本,但社會資本不是個人所擁有的資本,是鑲嵌在整個社會關係當中。不過,個人的財力資本可累積創造,但也有可能貶值耗損。同樣的,社會資本也可能投資,也可能因不當的「投資」而消耗。在政府、商業、非正式和志願性四個部門中,多數的學者與決策者都認為志願性部門是這幾個部門中最具有創造社會資本的潛力,可透過志願服務的推廣,在不追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發揮利他精神而有助於創造社會資本。此外,社區組織能提供鄰里與朋友共同解決社區的問題,宗教組織的關懷與愛也都是志願性組織中有助創造社會資本的管道。
社會資本的創造與維繫是社會中所有的社會力必須共同來投資,而國內近些年來的志願部門也逐漸展現力量。在這個研討會中,我們將邀請英國、荷蘭及本國的學者專家共同研討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理念及行動,思考如何透過公共政策、志願性行動、宗教組織、及社區組織來創造社會資本,並討論新移民婦女、原住民等特殊族群如何建立其網絡與信任。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6-09-01
韓國最近的老年人問題並不是老年人自己本身或是家庭單方面就能夠解決的,像這樣的想法引起社會的關注,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也開始逐漸浮現。 老年人問題不斷地成為社會問題,卻一直無法提出解決的對策,到現在為止對於老年人問題,國家所採取的對應政策,只不過是消極地補充一部份的家庭作用。 即使是已開發國家,也很難找到高齡化速度比韓國快的國家,韓國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若持續以這樣的速度前進的話,推測12年後的2018年,將成為老年人人口高達14%以上的超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特別是以保健福祉部所提供的聯合國『世界人口推測』資料中的高齡化指數趨勢為基礎,到了2050年老年人口所佔的比率將高達37。6%,排名世界第一,因此韓國的老年人問題已經達到被認為是社會災難的程度,全體國民也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認為一切由政府方面必須迅速地擬出對應策略的必要性。
不只如此,韓國的高齡化問題與低出生率問題密切相關,再加上急速的都市化,產業化的現象,以及核心家庭化與女性就業增加,導致老年人的家庭扶養力呈現削弱的現象,比起已開發國家的情況更為嚴重。 因此,韓國政府2002年度的國務總理室主管,從一切由政府方面組成『老年人保健福祉對策委員會』,準備擬定高齡社會的『老年人保健․福祉綜合對策』,並制定了『低出生率與高齡社會基本法』,大統領以委員長身份成立『低出生率與高齡社會委員會』,並在保健福祉部底下,新設『低出生率與高齡社會政策本部』。 並預計從2008年開始採用『老年人侍奉保障制度』,開始實施模範事業。 『老年人侍奉保障法案』會經過政府立法,國會會提出,等待審查通過決議等正式立法過程。
如果說20世紀是年輕人的世代,那麼21世紀將是銀髮(Silver)族的世紀。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6-09-01
減少貧窮與消除社會不平等一直是ICSW的努力目標。2004年國際貧窮中心(International Poverty Centre)聯合國發展計畫(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指出每人每天壹美元的貧窮線基準。雖然也引起許多討論,但仍是聯合國目前的重要的世界貧窮參考指標。第32屆國際社會福利研討會以『社會包容:面對貧窮與社會不平等』為主題。為期五天的研討會,除了第一天是報到、註冊與開幕典禮,及第五天的技術訪視(Technical Visits)外,三整天的豐富研討議程,共有3個大型的研討會(conference),9場討論會(symposium),46個工作坊(workshop)及93件大型海報張貼,各式主題可說是包羅萬象,共大約有300篇文章。研討會主要語言是葡萄牙語,雖然在大型研討會與討論會有同步英文翻譯,但工作坊卻沒有同步翻譯,而且葡萄牙文的文章大幅度超過英文的文章。英文的文章大約只佔1/6到1/7,使得以英文主要語言的參加者收穫大打折扣。若以大會主要語言而言,其實本次研討會或許可說是中南美洲的區域型研討會。
我國自1970年加入成為ICSW會員國,迄今已達35年之久。中華民國總會目前會員包括團體會員95個與個人會員200個,會員在政府部分、學術界與民間機構均扮演重要角色並具社會影響力。不論世界會議或區域會議,我國每年均組團出席,一方面履行會員義務,一方面吸取社福新知並交換經驗。本次會議臺灣有羅秀華教授提出論文於會議中發表與研討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6-07-25
主題演講:
劉邦富教授--社會服務產業發展之趨勢
陳宇嘉教授--社會服務產業發展之現況
許傳盛--當前我國長期照顧工作產業化之研究
論文發表:兒少議題
托兒事業發展—沈佳生
課後托育服務中心之教保活動方案的實施困境之研究—童珮詩
偏差行為少女的安置故事—復原力的展現—鄭如安
論文發表:服務產業議題
台灣毒癮愛滋感染患者接受團體諮商服務影響成效之研究—張麗玉
執行緩起訴義務勞務成效初探—吳世雄
大專校院提供社區語言文化產業服務之研究—黎瓊麗
論文發表:老人議題
老人產業發展—黃松林、周芬姿
老人社會及醫療服務使用的變化—謝穎慧
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和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耿仕榮
論文發表:社區議題
民眾參與社區健康環境營造之探討—以屏東縣萬丹鄉新鐘社區為例—張文虎
客家社區文化活動之探討—張文虎
論文發表:弱勢群體議題
身心障礙—勝利之家陳秀琴
失業勞工服務產業—郭昭男
論文發表:家庭議題
家庭暴力—許培溫
台北市北區早療個管服務中心服務成果分析—王明鳳
論文發表:非營利組織議題
全面品質管理在非營利組織的應用—黃誌坤、曾振源
領導行為和領導風格在人群服務組織運用之初探—王明鳳
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與企業形象-曾俊士
以人為受試者之倫理考量—以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審核憂鬱症治療案為例—黃玫瑰
論文發表:其他議題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工具修訂之研究—蔡承家
社區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反思-以美和新故鄉為例—曾喜城、鄧宗聖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5-05-01
「募款」這個議題對於台灣的非營利組織是十分重要的,在經費無法順利籌措的狀態下,非營利組織很難提供其處理社會問題的角色;但在強調這個議題的同時,往往很多時候忽略了分配及運用的管理。雖然對民間的機構而言,募款是不容易的,但由於一些新聞事件的披露,令身為非營利組織一份子的我們,深深覺得募來款項的分配、運用及責任的部份,是未來非營利組織在運作過程中應該予以關切的部份,故本研討會希望藉由學理的分析及實務經驗上的分享,更進一步的探討這個議題,希望能集思廣益,提出建言,除供給相關機構或政府部門作為參考外,更希望能在未來形成一良好的公私協力建構關係。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5-04-28
指導單位:內政部兒童局
主辦單位: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祥和社會發展文教基金會、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時 間:九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星期二)
地 點: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台中縣沙鹿鎮中棲路200號)
黃碧霞局長
依據內政部兒童局90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兒童局,2001),兒童家庭組織型態為核心家庭者佔51.77%(父母與子女),主幹家庭者佔24.43%(祖父母、父母、子女),混合家庭佔15.72%(祖父母、父或母之兄弟姊妹、父母、子女)、單親家庭佔2.68%(父或母、子女)、隔代家庭佔1.57%(祖父母、子女),其他家庭佔3.83%。其中單親家庭較五年前減少0.6個百分點,而隔代家庭較84年增加1.49%,顯示隔代教養已逐漸成為應予以重視的問題。依據調查報告指出,隔代及單親家庭對於「育兒支出感到負擔沉重」、「配合學校在家輔導作功課有困難」、「無法引導孩子重視作業」,以及「不知如何管教小孩」的比例要高出其他家庭組織型態。
依據學者薛承泰長年觀察臺灣及單親戶的變化發現,民國88年全臺灣單親兒(包括祖孫家庭等18歲以下,或父母一方單獨撫養的孩子)共有44萬3,540人,佔比約7.9%,而依據其統計發現,以家戶別來區分的話,祖孫戶在10年間成長一倍。(引自商業週刊,2004)
另據商業週刊93年3月10日至29日調查台、澎、金、馬地區各縣市立國小共1,500所學校發現,每10個小學生就有一個單親或隔代教養兒,尤其以花蓮縣佔22.34%、台東縣佔18.09%、澎湖縣佔17.31%等偏遠地區之縣市比例最高,該研究發現,單親及隔代兒在學業及品性的表現,均較雙薪家庭略遜一籌,尤其是隔代家庭教養兒童之課業表現不如一般學生情形較為嚴重。
由90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得知,隔代及單親家庭佔4.25%,因此,隔代及單親家庭戶數推估約為29萬4千戶(6,925,019戶*4.25%=294,313戶)。薛承泰表示,隔代及單親兒教養家庭不是問題家庭,而是弱勢家庭,因為該家庭中的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比一般的孩子要負擔較多的成長及教育風險(引自商業週刊,2004)。為解決隔代家庭育兒負擔沉重及教養困難等問題,就預防性的觀點而言,政府應優先提供育兒補助及相關支持或補充性教育或養育兒童功能的服務,對培養兒童少年健全的人格,實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4-12-01
本年大會主題:社會進步與社會正義,副主題:全球化社會結果,宗教,文化,社會和諧,公民社會與區域合作;大會程序分為全體大會,分組會議以及工作坊等三大項。
全體大會及分組會議,本次會議包含三次全體大會及分組會議,每次會議所邀請的演講者皆具有國際觀,且為該領域之專家。並從各國政府機構,準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學術單位及第三部門遴選產生。分組討論之主題涵蓋:全球化外籍勞工;社會福利與國際合作;全球化與社會安全;基本需求-食物安全;老化社會之貧窮問題;貧窮與健康;貧窮與發展;財務支援;千禧發展目標等。
工作坊研討之議題,區分為六大部分,包括小區;援助;工作;家庭;兩性;貧窮;社會安全;健康財務;社會進步與發展等項。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4-11-01
上門福利服務(即台灣之在宅服務或居家照顧)在日本主要形式包括短期入所服務(類似台灣的喘息服務)、通勤通所服務(即日託或日間照顧)及上門服務。服務的對象包括高齡者、殘疾之人(身心障礙人士)、兒童。其他還有出借福利器具、改造住宅服務和信息提供、商談服務等。在報告中一一陳述。
同時報告者並分享了日本社會福利法人光明會的地區支援活動。光明會50年前在岡山縣倉敷市開始設立,是從育兒支援、殘疾兒支援開始的,目前已有保育園、育兒支援中心、兒童白天服務、智力殘疾兒的通園設施、智力殘疾人的通所更新設施、地區生活支援中心(殘疾人白天服務、上門護理)、綜合生活支援中心(兒童白天服務、家庭保母服務)等。
至於日本上門福利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則有三大重點:(1)形成地區福利相關連的諸機關及保健、醫療、教育等其他相關機構團體間的網絡,互相溝通合作。(2)在推進福利地方分權化的過程中,縮小各個市町村之間在配備、申請手續和費用負擔等的差距,促進民眾的使用狀況。(3) 各個市町村之高齡者、兒童、殘疾人等之整體地區福利規劃與策劃之很有必要的。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3-12-25
本(第七)屆會議輪由日本主辦,會議形式則作了更制度化的調整,將出席者之層級提高為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主管人員,並將人數擴大為每個國家十人,轉型為台日韓民間社會福利組織主管人員之交流計畫(Exchange Program)。而在各國的對口單位方面,也首次由本會擔任台灣之聯絡窗口,使得本會議之主辦單位全為國際社會福利協會(ICSW)在台日韓三地之分會,有助增進會議之持續及穩定性。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2002-09-01
本次國際社會福利會議主題訂為「縮短全球性與地區性社會、經濟及文化機會之差距」(Bridging the gap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opportunities at global and local levels),其探討內容有三部份:
1.差距縮短
由於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是多元的,包括性別、財富、種族、文化、權力的差異,這些差異會產生社會、經濟、文化的不公正,甚至導致壓力、緊張、焦慮、消極地使得差距更為加深,因此在21世紀來臨之始,橫跨差距,縮短差距,使生活在世界上的民眾不會因地域、信仰、種族而有不同的生活水準,為當前重要之課題。
2.全球性與地區化之均衡發展
其領域包括教育、健康、環境生態、工作、政治、經濟、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等。其服務對象包括家庭、兒童、青年、老人、身心障礙者、及難民等。
3.持續性社區照顧策略
包括新的社區服務方案、新的社區服務輸送系統、其服務對象包括老年、身心障礙者、移民者及單親家庭等。
下載完整會議記錄文件
詳細內容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